portrait

刚开始我只是在思考关于交流的事,但后面越想越多, 慢慢发现很多的事正是我们这一代青年所进行的探索, 也是如今的青年组织青年空间应该要做的东西,所以有了这篇文章。

所有的改变都始于不满,交流作为我们的核心理念也是如此。 SNS、IM的横行改变了我们的日常交流,伴随着碎片化的阅读和浅尝则止的思考, 滥用流行词、同质化严重更是让我们越交谈越疏离。 直到我们发现,我们与身边人的对话都相去不远, 大大小小的聚会玩得是同样的游戏,愈多交谈充斥着男神女神、屌丝富帅、学渣学霸。 暮然回首,我们多久没有和亲友深入交流过? 多久没有彻夜长谈,“讲破天地,讲到自己,不觉迎面太阳已经升起”, 还是依靠相伴饮饱吃醉那些容易极的快乐,聊聊无伤大雅的话题度日? 推心置腹的挚友,耳鬓厮磨的伴侣,手足相抵的亲人,会否有一日发现对方已大不同?

置于眼前的隔阂、陌生感和疏离感促使我们去思考,我们究竟缺少了怎样的交流。

所以青年空间提出了线下的、平等的、有深度的交流。 但仅仅有这个概念是不够的,我们到底要交流什么呢?主题演讲提问回答? 电影放映、读书交流、文化沙龙各自发表观点后将所有争论都归结于价值观不同而不了了之?

交流的肤浅与贫乏缘由何在?

同质化。 交流的意义在于不同思想的碰撞或吾辈不孤的共识。 反躬自问,自己与他人有何不同?自己真正的梦想是什么? 自己能否独立思考?自身价值认同如何自我完备?

启发每一个人的个体梦想,创造多元价值,进而形成超越阶级、贫富,真正多元的社会。 这也是大陆青年组织近年来正不断努力要做的事。 当人们开始为个体梦想努力并不断反思,敏锐地感知内心和外界, 在各自的路上前行,愈深处穿过的困惑迷惘愈多,孤独感更甚以往, 便会相聚一起交流,慢慢形成新的青年社群。这便诞生了青年空间。

新的青年社群的形成是有时代意义的。 706将其描述为创造连接,解决存在感和归属感。 但我认为远不止如此。

环顾四周,人间满目苍夷,地沟油毒大米黑心商人雨后春笋般涌现, 欺诈与背叛清扫了信任和互助,保守而利己的一代在封禁的环境里按既定路线苟享机遇福利……

以更广的视角,更深的层面来看,这是上个世纪重大的时代更迭历史变革后, 旧有社群崩坏,人心内核瓦解,局面恶化腐败发酵, 今日面临新的秩序,亟需拯救的时期。其中有许多阐释和论述,这里只写几点。

华夏文化内核遭破坏而非更新造成的断层; 旧有的家族式社会结构破坏,却没有建立起真正适配的社区文化; 父辈口中的“人情味”悄然流逝, 看似是现代化带来的疏离感,实则个体意识关于利益部分的觉醒, 而其他部分如道德、良知、价值、精神、信念等等都被功利化阐释, 被机械而非科学地分拆包装,连最后的阵地、下一代的教育也相继沦陷。

但是,不要忘记,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我们是什么样子,这个社会就会是什么样子。 于是新的青年社群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当然,青年们也提出了许多时髦的概念, 包括Design for Change创变者等等,都是在回应这些时代巨变中磕磕碰碰的声音。

然而,我不想谈公民社会,不想谈青年自组织,我更关心人本身,更关心人的内心敏锐的感知, 这牵引着我去探寻像村上所说“向内挖掘而找到想通之处”式的交流与青年社群之间的过渡和连结。

我想了很久,有一天脑子里忽然蹦出来一个词,多元文化。

如今的环境底下,多元文化的参与和交流,比所有宣讲和展示都更能启发个体梦想, 青年人相聚分享交流也有了文化的基础、平台因而更开阔更深入, 这样,我们创造的连接(connection)才会有所支撑。 也正是这种多元文化的交互和碰撞在孕育、塑造着不同的价值和信念。 同时,多元文化帮助我们对抗现代化的撕裂感, 守护个体意识中利益外其他珍贵事物,发展扩大与连结我们新的青年社群。

这也是我们来青年空间正在为之努力的。

借用连客的一句广告词。 “如果有一天,弹钢琴和玩滑板的都是好孩子,足球和击剑都成为大众运动,K歌和帆船都是日常休闲, 歌剧和街头卖唱不分贵贱,百万年薪和浪迹天涯都是成功者…… 当十三亿人不再挤在同一条路上,当与众不同的经历融入每个人的生活,连客便实现了它的使命。 ”

最后,嘻嘻,我再打个我们自己广告~

我们将穷极社会、科学、文化、艺术去探索世间的奥妙, 将在参与中聚力,感知每一个人的内心,将一起努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改变自己也改变我们的环境。 惟愿大家从书本里爬出来,从橱柜钻出来,从被窝里弹出来, 来来来,相聚在一起,来青年空间,新的青年社群,创造新的价值。